从"摸摸哒"到"摸摸头":一个网络流行语的解构与当代青年的情感困境
"白天摸摸哒,晚上摸摸哒"——这句看似无厘头的歌词出自中国网络歌手花粥2018年发布的歌曲《摸摸哒》,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从亚文化圈层到主流视野的惊人跃迁。这个充满童稚趣味的拟声词,最初只是歌曲中的一个点缀性表达,却在当代年轻人的社交语境中生根发芽,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。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一现象,会发现"摸摸哒"的流行绝非偶然,它精准地捕捉了数字原住民一代的情感表达困境与需求,成为网络时代情感异化的一个微妙症候。
"摸摸哒"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网络文化中的"萌文化"传统。日语中的"萌え"(moe)原本指对二次元角色的喜爱之情,中文网络语境中逐渐演变为对一切可爱事物的统称。在表情包文化盛行的2010年代,"么么哒"作为"亲吻"的谐音卖萌表达早已流行,而"摸摸哒"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,将"抚摸"这一更具安抚性的肢体动作转化为语言符号。花粥的《摸摸哒》歌曲中,反复吟唱的"摸摸哒"配合轻快的旋律,创造出一种奇妙的心理抚慰效果,这正是它能够迅速走红的基础。
从语言学角度分析,"摸摸哒"属于一种"语言 cute 化"(linguistic cutification)现象。美国语言学家黛博拉·坦南曾指出,网络交流中人们会刻意采用儿童化语言来降低社交攻击性。中文网络语境中,类似的表达还有"吃饭饭"、"睡觉觉"等幼儿语重叠形式。"摸摸哒"通过模仿幼儿发音的叠词形式,创造出一种安全无害的社交氛围,这与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社交焦虑形成了绝妙呼应。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,这种回归儿童简单世界的语言表达提供了一种心理退行(regression)的安全空间。
值得玩味的是,"摸摸哒"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脱离了原歌曲的语境,发展出更为丰富的使用场景。在社交媒体上,它既是朋友间的亲昵调侃,也成了化解尴尬的缓冲剂;既是表达关心的低调方式,也是掩饰真实情感的社交面具。这种多义性恰恰反映了Z世代矛盾的情感表达方式——既渴望亲密又害怕受伤,既想表达关怀又不愿显得过于认真。中国社科院2022年《当代青年社交行为报告》显示,18-25岁人群中,有67%表示"更倾向于用幽默或玩笑方式表达真实情感",而"摸摸哒"正是这种倾向的完美载体。
从文化研究视角看,"摸摸哒"的流行象征着当代青年对"低强度关怀"的需求。在传统社会中,情感表达往往伴随着较高的社交成本和责任预期,一句"我爱你"或"我关心你"可能意味着需要兑现的情感承诺。而"摸摸哒"则提供了一种"刚刚好"的关怀力度——既能传递温暖,又不至于造成接收方的心理负担。这种"轻量化"的情感交流方式,与法国哲学家吉尔·利波维茨基提出的"轻文明"理论不谋而合,反映了当代社会关系从"厚重"向"轻盈"的转变。
"摸摸哒"现象背后,潜藏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心理变迁。在城市化进程加速、社会原子化加剧的背景下,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孤独危机。北京大学2021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,18-30岁人群中,有高达43%的受访者表示"经常感到孤独",但与此同时,他们又对深度社交关系抱有普遍的恐惧。"摸摸哒"恰好在亲密与疏离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,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临时方案。它像一层薄薄的情感纱布,既能为社交伤口提供些许保护,又不妨碍伤口自由呼吸。
从"摸摸哒"衍生出的"摸摸头"表情包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情感表达的视觉维度。在各类社交软件中,"摸头"表情常被用来表达安慰、鼓励或宠溺之情。这种无需实际身体接触的"虚拟抚摸",满足了人们对肢体安慰的渴望,同时又避免了真实接触可能带来的尴尬或风险。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2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,在收到"虚拟抚摸"表情后,被试者的压力激素水平确有轻微下降,这表明数字时代的安慰符号已经能够产生真实的心理生理影响。
"摸摸哒"文化还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"无害社交"的追求。在性别意识觉醒、MeToo运动影响深远的今天,年轻人特别是男性对传统表达关怀的方式(如肢体接触)变得格外谨慎。"摸摸哒"作为一种纯粹语言层面的"抚摸",消除了性暗示的嫌疑,创造出一个政治正确的情感表达安全区。这种转变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,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问题——当所有情感表达都不得不经过严格的自我审查,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是否会变得更加困难?
从亚文化传播的角度看,"摸摸哒"的走红路径极具代表性。它起源于独立音乐人的小众作品,通过短视频平台加速扩散,最终演变为全民性的网络用语。这一过程展现了当代文化生产的"去中心化"特点——重要的文化符号不再必然来自主流媒体或精英阶层,而可能诞生于任何边缘角落。南京大学传播学院2023年《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研究》指出,类似"摸摸哒"这样的"无主话语"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,正是因为它们不带有明显的阶层或群体标识,可以被各个圈层自由挪用和重新诠释。
"摸摸哒"现象也引发了我们对数字时代情感异化的思考。德国哲学家弗洛姆在《逃避自由》中提出,现代人倾向于用符号化的方式替代真实的情感体验。当我们在微信上发送一个"摸摸头"表情时,是否正在用这种便捷的符号行为,替代了实际倾听朋友烦恼的时间与精力?"摸摸哒"既是对孤独的缓解,也可能成为深化孤独的工具——当我们满足于这种轻量级的互动时,是否正在失去建立更深层次情感连接的能力?
有趣的是,"摸摸哒"文化还发展出了其对立面——"别摸我"系列表情包,这种看似矛盾的共生现象恰恰反映了年轻人情感需求的两极性:既渴望被关心,又警惕过度侵入;既想获得安慰,又要保持独立。这种矛盾心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"亲密—自主"悖论,是青年期心理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。"摸摸哒—别摸我"的辩证关系,实际上构成了当代年轻人情感世界的完整图谱。
从商业角度看,"摸摸哒"文化已经催生出一条完整的情感经济产业链。从相关表情包的付费下载,到"虚拟抚摸"主题的ASMR视频,再到各类治愈系产品的营销文案,"摸摸哒"已经从纯粹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具有商业价值的情感符号。天猫2022年数据显示,带有"治愈"、"安抚"关键词的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达215%,这反映出都市人群对情感抚慰产品的巨大需求。然而,当情感被包装成可消费的商品时,我们是否正在经历马尔库塞所说的"爱欲的物化"过程?
"摸摸哒"现象的未来发展可能呈现两种路径:一是随着过度使用而逐渐失去原有情感温度,沦为空洞的社交套话;二是进一步丰富内涵,发展出更细腻的情感表达谱系。考虑到网络流行语的平均生命周期,"摸摸哒"很可能会在爆发式传播后慢慢退潮,但它所反映的社会心理需求——对低压力、高安全性的情感表达方式的追求——将会持续存在并寻找新的载体。
回望"白天摸摸哒,晚上摸摸哒"这句简单歌词掀起的文化涟漪,我们发现,一个时代的集体心理往往隐藏在最不经意的流行符号中。"摸摸哒"就像一面多棱镜,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矛盾而复杂的情感世界:他们比任何一代人都更渴望连接,却又更害怕受伤;拥有更多交流工具,却面临更深的沟通困境。在这个意义上,"摸摸哒"不仅仅是一个网络热词,更是数字原住民为应对情感荒漠而发明的一株小小仙人掌——它可能不是最理想的解渴之源,但至少,它能在干燥的社交沙漠中顽强存活。
当我们下一次在聊天窗口输入"摸摸哒"时,或许可以稍作停顿,思考这个轻盈词语背后承载的情感重量。在符号与真实之间,在亲近与疏离之间,当代年轻人正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,重新定义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可能。而无论"摸摸哒"最终将走向何方,它都已经在中文网络文化史上留下了一个温暖而忧郁的印记——这是一个时代的集体情感日记,记录着我们如何在数字洪流中,既相互靠近,又彼此保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