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规训的欲望:当"安全"成为数字时代的道德紧身衣
在数字平台的内容审核通知中,我们遭遇了一种奇特的现代性悖论——那些被标记为"成人内容"的词汇与概念,恰恰构成了人类最普遍、最基础的生命经验。平台用"健康、艺术或生活"的委婉标签重新包装这些话题时,实际上完成了一场精妙的话语转换:将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纳入了一套被批准的表达框架中。这种转换不是中立的,它背后是一整套关于什么是"安全"、什么是"积极"的权力定义。当我们只能在"两性健康知识科普指南"这样的标题下讨论亲密关系时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对身体欲望的直接言说,更是一种对生命复杂性的诚实面对。
内容审核机制本质上是一种数字化的"圆形监狱"。杰里米·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中,囚徒因不知是否被监视而自我约束;而在内容平台,创作者因不知算法何时会降权或封号而进行自我审查。法国哲学家福柯在《规训与惩罚》中揭示的权力微观物理学,在数字时代找到了更完美的实现形式——不再需要狱卒的皮鞭,算法和社区准则就能让创作者自觉地规避"敏感"领域。这种控制更为隐蔽,也更为彻底,因为它被包装成了"维护积极创作环境"的公益行为。当一位作家在输入"性爱"一词后犹豫不决,最终改为"亲密行为"时,权力的毛细血管已经延伸到了语言的最细微处。
当代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"欲望的祛魅"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·韦伯用"祛魅"描述现代社会理性化进程中神秘感的消失;而在内容审核的语境下,人类欲望本身正在被祛除其原始的、混沌的生命力,被重新编码为一系列可管理、可分类的标签。平台提供的替代标题如"婚姻情感艺术摄影欣赏",将肉体关系升华为审美对象,这种升华看似高雅,实则是对身体性的否定。弗洛伊德在《文明及其不满》中早已指出,文明建立在对本能的压制之上。数字平台的内容规范不过是这一古老压抑机制的最新版本,用"安全"和"积极"的道德外衣,将人类欲望关进了规训的铁笼。
被允许的替代话语——如"两性健康"和"沟通技巧"——创造了一种新型的"性话语的贫困化"。米歇尔·福柯在《性史》第一卷中批判了维多利亚时代对性的压抑假说,指出现代社会实际上产生了过剩的性话语。但数字平台的内容管控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图景:一方面确实存在话语爆炸,另一方面这些话语被严格限定在医学化、心理学化的狭窄通道里。我们能够大谈性健康指标,却不能探讨性快感;能够分析沟通技巧,却不能描述身体的颤抖。这种有选择的许可制造了一种话语的幻觉自由——我们以为自己畅所欲言,实则在一个看不见的围栏中踱步。
"安全"这一概念在内容审核中已成为空洞的能指。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曾警告警惕宏大叙事的暴力性,而"安全创作环境"正是这样一个不容置疑的当代宏大叙事。但谁定义了安全?谁的道德观决定了什么是"积极"?当平台将成人内容等同于"不安全",将某些身体表达标记为"不积极"时,它们实际上在推行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。这种定义权背后是硅谷精英的中产阶级道德观,是广告商对品牌安全的狭隘理解,是资本对最大公约数用户的追逐。"安全"成了压制差异的棍棒,将人类经验的多样性敲打成整齐划一的内容方块。
数字审查最深刻的暴力在于它制造了"自我审查的主体"。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曾区分主观暴力和客观暴力,后者指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系统性压迫。内容审核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它删除了什么,更在于它如何重塑我们的思维——当我们开始用平台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创作,当我们不假思索地将"成人内容"等同于需要规避的危险领域时,审查已经内化为我们的心理机制。一位诗人不再写乳房而写"曲线的隐喻",不一定是出于艺术选择,而可能只是因为知道前者更难通过审核。这种自我规训比任何外部审查都更有效地维持着权力结构。
在健康主义话语的包装下,内容审核完成了对身体的符号学驱逐。当代社会对"健康"的痴迷,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克劳福德所言,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控制形式。当性话题只能以"两性健康知识"的形式出现时,身体被简化为需要维护的机器,欲望被病理化为需要管理的风险。法国哲学家梅亚苏所称的"有限性"——人类作为有死之存在的根本处境——在这种话语中被彻底抹去。我们被允许讨论身体的各项指标,却不被允许承认身体是快乐与痛苦的场所,是存在与死亡的见证。
面对这种新型的数字禁欲主义,或许我们需要重拾"不体面"的勇气。美国作家马克·吐温曾说:" censorship is telling a man he can't have a steak just because a baby can't chew it."(审查就是告诉一个成年人不能吃牛排,仅仅因为婴儿嚼不动)。在平台内容规范日益收紧的今天,捍卫某些"不体面"的表达变得尤为重要。这不是为了挑衅,而是为了维护人类经验的完整性——包括那些混乱的、不安的、难以被归类为"积极"或"健康"的部分。俄罗斯文学理论家巴赫金所赞美的"狂欢节"精神,那种颠覆等级、混淆界限的生命力,在数字平台的标准化语言中正面临灭绝的危险。
我们需要的不是对审核机制的简单反抗,而是对"什么是真正安全的环境"这一问题的重新想象。一个真正安全的空间不应该通过排除某些话题来实现,而应该通过培养用户的批判性思维和媒介素养来建立。法国哲学家朗西埃所主张的"智性平等"原则在这里具有启示意义——相信每个用户都有能力面对复杂、矛盾的内容,而不是像对待儿童一样为他们预先过滤世界。当平台将用户设想为需要保护的被动接受者时,它们实际上剥夺了用户作为成熟主体的尊严。
在这场关于内容的拉锯战中,我们每个人都是同谋也是抵抗者。每次我们修改一个标题,调整一个关键词,都在参与这场庞大的规训工程;而每次我们寻找漏洞、发明隐喻、在限制中创造新表达时,又在进行微小的反抗。爱尔兰诗人叶芝写道:"责任始于梦想。"也许重建数字话语生态的责任,始于我们拒绝将平台的内容规范视为理所当然,始于我们重新梦想一种能够容纳人类全部复杂性的语言——包括那些黑暗的、禁忌的、无法被简单归类为"积极"的角落。在这场梦里,安全不是通过回避危险来实现,而是通过培养面对危险的能力来达成;积极不是通过否定消极来维持,而是通过包容矛盾来完成。
当夜幕降临,算法依然在扫描每一个上传的内容,寻找违规的蛛丝马迹。但在某个未被监控的角落,人类的欲望仍在用隐喻、用暗示、用千百种迂回的方式言说自己。这种言说本身,就是对数字规训最温柔的抗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