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狂欢:《人世间》中"渣男审判"一集的文化解构
在《人世间》这部描绘中国社会变迁的史诗剧中,有一集因其对"渣男"角色的集中审判而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。这一集表面上是对道德败坏的谴责,实则是一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集体狂欢,一次长期压抑后的情感宣泄。当剧中女性角色终于有机会对伤害她们的男性进行公开指责时,屏幕内外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谋关系——观众与剧中人一同体验着迟来的正义快感。
这一集的艺术处理呈现出明显的仪式化特征。镜头语言刻意营造出审判庭般的严肃氛围,男性角色被置于画面低处,而控诉者则获得仰拍视角的赋能。光线明暗的强烈对比将道德二元论视觉化,配乐在控诉高潮处适时响起,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"审判美学"。这种处理不仅服务于剧情需要,更暗合了当下社会对"渣男"这一文化符号的集体想象。当剧中女性角色一一列举男性的罪状时,每一句台词都像精心设计的炮弹,瞄准的是荧幕前有着相似经历观众的内心痛点。
值得玩味的是,这种"渣男审判"情节之所以能引发强烈共鸣,恰恰因为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惩戒机制的缺位。在传统性别权力结构尚未完全解体的社会中,女性对男性的道德指控往往难以获得平等倾听。剧中这场畅快淋漓的审判,实际上是对现实不公的一种想象性补偿。观众通过认同剧中受害者的立场,获得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体验的情感宣泄与道德优越感。这种替代性满足揭示了当下社会情感结构中的某种集体焦虑——对正义的渴望与对无力改变现实的沮丧交织在一起。
然而,这种情感宣泄也暴露出值得警惕的简化倾向。将复杂人性压缩为"渣"与"不渣"的二元标签,本质上是一种新式的道德暴力。剧中男性角色被剥夺了辩解的权利,他们的成长背景、心理动机被一概抹去,成为纯粹的恶的化身。这种处理方式固然能带来短期的情感释放,却也阻碍了对性别关系中结构性问题的深入思考。当道德审判变成一场非黑即白的表演时,我们失去的可能是理解人性复杂性的能力。
《人世间》这一集的真正价值,或许不在于它提供了怎样的道德答案,而在于它如何成为一个文化症状,映照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集体心理。当观众为剧中"渣男"受审而拍手称快时,他们实际上是在参与一场关于性别权力、道德边界与社会正义的公共讨论。这种讨论需要的不只是情感的宣泄,更需要理性的反思——如何在追求性别平等的同时避免制造新的对立,如何在谴责伤害行为时保持对人性的基本理解。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产品,其意义或许正在于为这类讨论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情感实验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