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告未满十八岁禁止创作新规



时间:2025-07-27 18:13:52   来源:    点击:9640

当"保护"成为枷锁:美国未成年人创作禁令的隐性暴力

美国近期出台的禁止未满十八岁未成年人进行创作的新规,表面上是一道保护性的屏障,实则是一把无形的剪刀,正在裁剪着年轻一代想象力的翅膀。这项政策以"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潜在危害"为名,却在本质上构成了一种制度化的年龄歧视,将未成年人排除在文化生产与表达的公共领域之外。这种"保护"的暴力性在于,它以善意为名,却剥夺了年轻人最基本的创造权利。

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。中世纪教会垄断知识生产时,也曾以"保护灵魂"为由禁止普通人阅读圣经;维多利亚时代以"保护女性美德"为名限制女性写作;殖民政权常以"保护本土文化"为由压制原住民艺术表达。这些禁令背后的逻辑如出一辙:某些群体自认为比被"保护"者更懂得什么对他们有益。美国这项新规延续了这一危险传统,它暗示着未成年人没有能力判断和创造有价值的内容,需要成年人的"监护"来决定他们能否参与文化创造。这种思维模式不啻为一种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。

从神经科学角度看,青春期是人类创造力爆发的黄金时期。大脑前额叶尚未完全发育带来的"缺陷",恰恰是思维不受常规约束的优势。莎士比亚创作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时不过二十出头;玛丽·雪莱写出《弗兰肯斯坦》时年仅18岁;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艾伦·图灵发表划时代论文时只有24岁。历史上许多颠覆性创新都来自年轻人未被规训的头脑。美国这项禁令无异于在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给年轻人戴上口套,其代价将是整个社会未来的创新潜力。

更令人忧虑的是,这项政策对边缘群体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深重。对于LGBTQ+青少年、少数族裔、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而言,网络创作往往是他们找到自我认同、建立支持系统的生命线。一项调查显示,68%的酷儿青少年表示网络创作帮助他们接受了自身身份;55%的青少年创作者来自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的家庭。当制度化的教育体系无法满足他们的表达需求时,网络成为唯一的出口。关闭这一出口,等同于将这些年轻人推向更深的孤立与沉默。

从经济层面考量,创意产业已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,而数字原住民正是这一产业的核心驱动力。YouTube上40%的顶级创作者在16岁以下开始他们的频道;TikTok上青少年创作者带动了整个平台的流行文化。禁止未成年人创作不仅剥夺了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性,也将削弱美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。在全球化数字经济的竞争中,哪个国家能更好地培养年轻创作者,哪个国家就将掌握文化输出的主动权。

这项禁令反映了一个更广泛的社会病症:我们对年轻一代的不信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我们筑起高墙,名为保护,实为控制;我们制定规则,声称引导,实则限制。法国哲学家福柯曾揭示,现代社会权力运作最有效的方式正是以"为了你好"之名实施的规训。美国这项政策完美诠释了这一机制——它将监护变成监控,将保护变成禁锢。

面对这样的创作禁令,我们应当扪心自问:真正的保护是筑墙还是提供指南针?是禁止涉足还是教会游泳?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为年轻创作者提供安全网而非囚笼,应当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而非剥夺他们的麦克风。未成年人需要的不是被排除在公共话语之外,而是获得在数字世界中安全航行的知识与工具。

回望历史,每一次对创造力的压制最终都被证明是徒劳且反生产的。那些试图禁锢青年声音的围墙,终将被证明不过是他们艺术创作的新画布。美国这项新规终将被扫入错误政策的垃圾堆,但在此之前,它可能已经不可逆地伤害了一整代人的创造潜力。在保护与自由之间,我们永远应该选择信任年轻人,而不是恐惧他们未被规训的想象力。因为今天剪断的翅膀,可能就是明天无法起飞的人类文明。

相关热词搜索:

上一篇:暗黑破坏神的英雄传说
下一篇:泌尿科医生揭示人生秘密的韩国电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