凝视的暴力:当"人妖"成为被观看的奇观
近日,一组名为"极品人妖sarina24惊艳写真"的照片在网络上引发热议。照片中,一位跨性别女性以极具诱惑力的姿态展现在镜头前,评论区充斥着"妖娆"、"魅惑"、"惊艳"等形容词。这样的场景在互联网上并不罕见——每隔一段时间,就会有某位跨性别者的照片被冠以"人妖"的标签广泛传播,成为大众猎奇目光的焦点。这种看似无害的"欣赏"背后,实则隐藏着一套复杂的权力机制:将跨性别者异化为被观看的奇观,剥夺其作为人的主体性,使之沦为满足主流社会好奇心的消费对象。
"人妖"这一词汇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贬损意味。在中文语境中,"妖"字暗含非人、异类、不正常的意涵,将跨性别者与"正常"人类区分开来。当媒体和公众津津乐道于"人妖写真"时,实际上是在强化一种二元对立的认知框架:我们是"正常人",而ta们是可供观赏的"异类"。这种语言暴力比直接的辱骂更为隐蔽,也更为根深蒂固。法国哲学家福柯曾指出,话语不仅是交流工具,更是权力运作的载体。通过将跨性别者命名为"人妖",主流社会实际上在行使一种定义他者的权力,将跨性别经验排除在"正常"人类经验之外。
跨性别者在镜头前的形象呈现,往往受到商业逻辑和大众口味的双重规训。那些被认为"成功"的跨性别网红或模特,通常必须严格符合主流审美对女性气质的想象——纤细的身材、精致的五官、性感的姿态。sarina24的照片之所以被冠以"极品"称号,恰恰是因为她完美地满足了这种期待。而那些不符合这一标准的跨性别者则被边缘化,甚至遭到更严重的歧视与嘲笑。这种审美霸权导致跨性别群体内部也产生了等级划分,只有那些能够"以假乱真"的跨性别者才能获得有限的认可,而这种认可又往往与性客体化紧密相连。德国批判理论家阿多诺曾警示我们,文化工业如何将一切差异收编为可消费的符号。在"人妖写真"的案例中,跨性别者的身份独特性被简化为一种可供消费的异域风情,其真实的生活困境与身份挣扎却被完全遮蔽。
更为吊诡的是,这种对跨性别者的凝视往往披着"赞美"的外衣。评论中常见的"比真女人还女人"、"完全看不出是男人"等表述,表面上是褒奖,实则暗含着一套残酷的逻辑:跨性别女性的价值取决于其接近顺性别女性的程度。这种"赞美"实际上强化了性别本质主义观念,即存在一种"真正"的女性气质,而跨性别者只能通过模仿来接近它。美国性别理论家朱迪斯·巴特勒提出的性别操演理论告诉我们,所有性别身份都是通过重复表演建构而成的,并不存在所谓"自然"的性别。然而在大众媒体对跨性别者的再现中,这种颠覆性的洞见被彻底抹去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将跨性别经验奇观化的简单叙事。
将跨性别者视为奇观的观看方式,剥夺了ta们作为完整人格的主体性。当人们只对跨性别者的外貌、身体和"转变故事"感兴趣时,实际上是将一个复杂的人简化为其性别身份的单一方面。跨性别者与所有人一样,有着丰富的思想、情感、职业身份和社会关系,但当ta们被贴上"人妖"标签时,这些维度都被无情地忽略了。这种物化过程与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异化如出一辙——都是将他者简化为可供观察和分类的客体。哲学家萨特曾深刻分析过"凝视"如何成为主体间权力关系的体现:被凝视者被迫按照凝视者的期待来塑造自我。在"人妖写真"的现象中,我们正目睹着这种暴力性的凝视机制在数字时代的运作。
值得警惕的是,这种奇观化观看正在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被大规模复制和强化。算法推送给用户更多类似内容,形成信息茧房,进一步固化对跨性别者的刻板印象。每一次点击、每一条评论都在无形中参与着这一符号暴力系统的再生产。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象征暴力理论提醒我们,最有效的支配往往不是通过强制,而是通过被支配者无意识的合谋实现的。当我们不加反思地转发、评论这些"人妖写真"时,实际上也在参与对跨性别群体的象征性暴力。
要打破这种奇观化凝视,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对跨性别者的再现方式。媒体应当呈现跨性别者多元的生活面貌,而非仅仅聚焦于其身体和性别表达;公众需要培养批判性媒介素养,警惕那些看似无害实则充满偏见的表述;跨性别者自身的声音和叙事应当被优先倾听,而非由他人代言之。意大利思想家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告诉我们,改变从质疑常识开始。当我们不再将"人妖写真"视为娱乐消遣,而能洞察其中隐含的权力关系时,真正的变革才可能发生。
凝视从来不是中立的。每一道投向"人妖写真"的目光,都在参与着一场无声的暴力。唯有当我们学会看见跨性别者而非"观赏"跨性别者,唯有当跨性别者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定义自我而非被他人定义,这种暴力循环才有可能被打破。在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里,没有谁应该成为供他人凝视的奇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