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家子登科



时间:2025-07-27 22:52:03   来源:    点击:3476

农家子登科记

村口的老槐树下,几个穿补丁衣服的孩子正用树枝在沙地上划字。其中有个瘦小的,眼睛却格外亮,他写的是"天地玄黄",一笔一划,极是认真。这便是三十年前的我了。

那时的书本是极稀罕的物件。记得第一次见着《三字经》,是在族长家的阁楼上,纸页已经发黄,边角卷曲如枯叶。我借着从瓦缝漏下的天光,一个字一个字地认,竟忘了时辰。族长踱进来,见我如此,倒笑了:"这小子,莫不是个读书种子?"便允我每日来认几个字。我自是欢喜,从此风雨无阻,将一部《三字经》翻得起了毛边。

十二岁上,村里来了个游方的老秀才。说是秀才,其实不过是个童生,只因年过六旬还未能进学,乡人便这般尊称他。老秀才见我认得几个字,便道:"可愿随我读书?"父亲在田里直起腰来,抹了把汗:"先生,束修……"老秀才摆摆手:"给碗粥喝就成。"

于是每日鸡鸣即起,先帮父亲挑两担水,再去老秀才处听讲。没有纸笔,便以沙地为纸,树枝为笔;没有灯油,便就着月光诵读。老秀才教得杂,《论语》《孟子》也讲,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也教,偶尔还说几句《庄子》。我像块干透的海绵,将他讲的每个字都吸了进去。

十五岁那年,老秀才病倒了。临终前,他从破箱底摸出几本手抄的书册给我,纸色已经褐黄。"我这一生,就攒下这点东西……"他的手抖得厉害,"你是有灵性的,莫要荒废了。"

我跪在田埂上哭了一场,将书用油纸包好,藏在屋梁的缝隙里。白日里照样下地干活,夜里便就着松明火把读书。母亲见了,叹着气多捻一根灯芯;父亲沉默着,将我的活计分去大半。

十八岁上,县里开考童生。我背着干粮步行三十里去应试。考场设在文庙,黑压压挤满了人。有穿绸衫的少爷带着书童,也有如我这般衣衫褴褛的农家子。题目是"学而时习之",我提笔写来,竟如有神助,将这些年所读所思尽数倾泻纸上。

放榜那日,我在人堆里挤了半个时辰,才看见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。回村路上,脚步轻快得像是要飞起来。族长领着全族人到祠堂祭祖,破例让我这晚辈进了头香。父亲那晚喝了三碗米酒,醉倒在稻场上,嘴里还念叨着:"我儿是童生了……"

后来我一路考上去,秀才、举人,直至进士及第。金殿唱名时,皇上问我家世,我如实以告。皇上叹道:"农家出此英才,实乃国家之福。"赐宴那日,面对满桌珍馐,我却想起老秀才喝粥时咂嘴的模样。

如今我已官至五品,在京城有了宅院。但每年清明,必要回乡祭扫。老秀才的坟茔就在村东头,我亲手栽的松树已有碗口粗。祭罢,总要在田埂上走一走,看农人弯腰插秧,听牧童横笛晚归。那些沙地上划字的孩童,未必不是将来的栋梁之材。

天下英才,岂尽出于朱门?泥土里,也能长出参天的树来。

相关热词搜索:

上一篇:视久体验提升视觉享受的秘密技巧
下一篇:788gancom带你探索新天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