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规训与自由之间:论网络内容治理的现代性困境
当看到"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拒绝提供任何涉及不良内容"的声明时,一种复杂的情绪油然而生。这短短几句话背后,折射出当代网络内容治理的深刻悖论:我们既渴望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,又恐惧于过度规训可能带来的创造性窒息。这种张力构成了数字时代特有的现代性困境。
网络空间作为现代社会的镜像,其内容治理本质上是一场关于"边界"的永恒谈判。声明中强调的"健康、向上"标准,表面上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坐标,实则暗含无数阐释的可能。什么算"健康"?如何定义"向上"?这些概念如同普罗透斯的面孔,在不同语境下呈现不同样貌。法国哲学家福柯曾揭示,任何时代的真理体制都是权力运作的结果。当我们接受某种内容标准时,也在无形中接受了背后的权力逻辑。
值得玩味的是,这种治理话语采用了一种"保护性"修辞——"维护网络空间清朗"。这种叙事将监管行为自然化为集体利益的守护,却很少讨论"清朗"标准由谁制定、如何演变的权力机制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醒我们,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过程往往伴随着自由的缩减。当内容过滤算法越来越精准时,我们是否也在失去遭遇异质思想的宝贵机会?
然而,完全拒绝治理同样是一种乌托邦幻想。网络空间确实需要基本规则,就像城市需要交通信号灯。问题不在于是否应该治理,而在于如何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治理框架。中国传统智慧中的"和而不同"或许提供了启示:在确保基本底线的前提下,允许多元价值和谐共存。
声明最后提到"全力提供优质服务"的承诺,这暗示着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可以建立某种建设性契约。理想的网络生态不应是单向度的压制,而应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动态平衡。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威廉斯提出的"情感结构"理论告诉我们,文化规范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不断重构。
在规训与自由的两极之间,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,而是培养一种"边界意识"——既能理解规则的必要性,又能保持对规则本身的反思能力。这种辩证思维,才是应对网络内容治理现代性困境的智慧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