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遮蔽的与被看见的:论"合规"背后的文化治理逻辑
当屏幕上出现"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,此类内容不予展示"的提示时,我们往往机械地接受这一结果,鲜少追问: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文化机制,使得某些内容必须被遮蔽,而另一些内容则被鼓励展示?这种看似简单的信息过滤行为,实则折射出一套精密的当代文化治理术——通过定义何为"健康、合法",权力悄无声息地塑造着我们的认知边界与表达可能。
在福柯的治理性理论视野下,"合规"从来不是中立的筛选标准,而是一种生产性权力运作的结果。那些被标记为"不予展示"的内容,往往触及社会集体意识中的敏感神经——可能是对主流价值观的挑战,或是对既定权力结构的质疑。而平台提供的"健康、合法创作建议",则成为一套标准化的表达模板,引导用户自发地将自己的创作欲望导入预设的轨道。这种治理的高明之处在于,它不再依赖赤裸的禁令,而是通过正向激励机制——"我们将全力为您提供帮助"——让用户心甘情愿地成为自我审查的主体。
值得玩味的是这套话语中潜藏的双重性。一方面,它明确划定了不可见的领域;另一方面,又热情地提供替代性的可见方案。这种"破"与"立"的同步操作,构成了当代数字治理的独特辩证法。当我们被建议撰写"合规的资源分享标题"时,实际上正在接受一场关于何为恰当表达的隐性教育。久而久之,我们不再需要外部审查,因为审查标准已经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——这正是治理艺术臻于化境的标志。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,而可见性则成为权力角逐的核心战场。那些被允许展示的内容,无形中获得了一种合法性光环;而被遮蔽的内容,则被推入认知的黑暗地带。这种可见性的政治学,远比传统审查制度更为微妙且有效。它不再粗暴地说"不准想",而是温柔地建议"这样想更好",从而在用户毫无觉察中完成了思想的规训。
但问题在于,谁来定义"健康"与"合法"?这些概念本身是否可能成为排除异见的工具?当文化表达被简化为一系列合规性检查时,我们失去的可能是社会自我反思与更新的能力。历史一再证明,许多最初被视为"不健康"的思想,后来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。合规的边界应当保留必要的弹性,以免文化生态因过度过滤而失去活力。
作为数字时代的公民,我们需要培养对"合规"话语的反思意识。当看到"不予展示"的提示时,不妨多问一句:这背后是怎样的价值判断?是否存在过度防范的可能?而对平台提供的"正向内容建议",也应保持清醒认知——它们虽然安全,却未必能完全满足人类精神表达的丰富需求。在遵守必要规范的同时,我们应当努力开拓合规框架内的表达可能性,用创造力对抗可能存在的过度规制。
被遮蔽的内容与被鼓励的内容,共同构成了当代数字文化的阴阳两面。理解这套治理逻辑,不是为了简单对抗,而是为了在认知层面重获某种自主性——明白自己看到什么、看不到什么,以及为何如此。唯有保持这种批判意识,我们才能在合规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,使网络空间既秩序井然又生机勃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