炮火下的顿巴斯:当战争逻辑吞噬人性底线
5月12日凌晨,别尔哥罗德地区的晨曦被炮火撕裂。俄罗斯国防部称乌军使用"赤杨"火箭炮袭击了该地区平民目标,造成多人伤亡。这起事件迅速演变为俄乌舆论战的新焦点——俄方指责乌方蓄意攻击平民,乌方则暗示这可能是俄方自导自演的"假旗行动"。在真相尚未明朗之际,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浮出水面:当战争持续进入第三个年头,交战双方的人道底线正在被系统性侵蚀。
现代战争史上,对平民区的攻击往往标志着冲突性质的质变。从二战时期的德累斯顿轰炸到科索沃战争中的民用设施打击,这类行为不仅造成即时人道灾难,更会形成难以愈合的历史创伤。俄乌冲突初期,布恰事件曾引发国际社会强烈谴责,但随着战事延长,类似事件的"新闻价值"似乎正在递减,国际社会的反应渐趋麻木。这种"道德疲劳"现象本身,就是战争异化人性的明证。
俄罗斯方面公布的袭击画面中,被摧毁的民居和哭泣的村民确实触目惊心。但值得玩味的是,俄方此前对马里乌波尔剧院、哈尔科夫居民区遭袭的类似指控,始终未能提供令国际社会信服的调查证据。而乌克兰方面虽否认责任,却也难以解释为何其西方提供的精准制导武器会"误击"民用目标。这种相互指控的迷雾中,真相往往成为第一个牺牲品。
更深层的问题在于,持续战争正在重塑交战双方的行为逻辑。俄军早期对乌克兰能源设施的打击,乌军近期对俄边境炼油厂的袭击,都显示出战争伦理的持续滑坡。当军事必要性压倒人道原则,当"以牙还牙"成为默认准则,平民便不可避免地沦为战略棋子。历史学者克里斯托弗·布朗宁在《普通人》中的研究发现:即使在最残酷的战争中,施暴者也需经历一个"道德解构"的过程——而持续冲突恰恰提供了这种解构的温床。
国际人道法明确规定区分原则和比例原则,要求交战方必须区分军事目标与平民,且攻击带来的附带损害不得远超预期军事利益。但在实际操作中,这些原则常被"军事必要性"的弹性解释所架空。更令人忧心的是,社交媒体时代的战争叙事往往强化而非消解这种趋势——每一方都急于将对方塑造为违反战争法的恶魔,却很少反思自身行为是否越界。
顿巴斯的土地已经浸透太多鲜血。当炮火不仅摧毁建筑更摧毁人性底线时,真正的输家不仅是当下的受害者,更是未来需要和解共处的全体民众。或许我们该问的不仅是"谁该为这次袭击负责",更是"如何阻止这种袭击成为新常态"。战争从来不会自行保持克制,只有持续的国际监督、公正的调查机制和坚定的道德立场,才能为失控的暴力划出红线。在真相与和解到来之前,对每一条平民生命的敬畏,应当是我们坚守的最后堡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