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默的螺旋:当"正能量"成为思想审查的遮羞布
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,"正能量"一词已然成为一把双刃剑。它本应是社会积极价值的体现,却在不经意间异化为一种新型的审查机制。当创作者面对"我们无法提供此类内容"的冰冷提示时,当"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序良俗"成为拒绝多元表达的标准说辞时,我们不得不思考:这种以"正能量"为名的内容管控,究竟是在守护文化安全,还是在制造一场更为隐蔽的思想围剿?
中国历史上的"文字狱"传统以一种现代化的面貌重现。明清时期因诗文中一字一句获罪的案例,与今天因不符合"正能量"标准而被下架的作品,在本质上何其相似。不同之处仅在于,昔日的统治者以"大不敬"为名行思想控制之实,而今则以"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"为盾牌。历史总是惊人地循环,只不过变换了说辞与手段。当审查披上道德外衣,其破坏力反而更为深远,因为它使批判者失去了道德立足点——谁又能公然反对"正能量"呢?
在数字时代,算法成为"正能量"审查的急先锋。各大平台的内容审核系统通过关键词过滤、图像识别和语义分析,构建起一道无形的长城。德国社会学家诺埃勒-诺依曼提出的"沉默的螺旋"理论在此得到了极致体现——当人们感知到某种观点占据主流时,即使内心存疑也会选择沉默;而算法通过删除"非正能量"内容,人为制造了这种主流假象。更令人忧虑的是,这种机制正在内化为创作者的自我审查。作家在构思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艺术价值,而是"能否通过审核";影视制作方为规避风险,宁愿选择安全但平庸的题材。文化创造力在这种慢性窒息中逐渐衰竭。
"正能量"的霸权导致了公共话语的极度贫困。法国思想家福柯曾揭示话语与权力的共生关系——谁控制了话语,谁就控制了思想。当所有不符合特定标准的内容被排除,我们的公共讨论就只剩下一种单调的声音。社会问题的复杂维度被简化为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,批判性思维让位于口号式的表态。一个健康社会需要的不是整齐划一的思想方阵,而是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证交锋。正如哲学家约翰·密尔所言,即使是一个错误意见,其存在也有价值,因为它能使真理在辩论中更加明晰。当"正能量"成为唯一允许的存在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表达自由,更是认识世界真相的能力。
解构"正能量"神话,我们必须承认积极价值观与思想多样性并非对立关系。中国古代文化繁荣时期,如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、唐宋的诗词鼎盛,无不是多元思想碰撞的结果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包含"民主"、"文明"、"和谐"等要素,而这些价值的实现恰恰需要不同声音的参与。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靠删除异见来维持,而是通过包容批判来彰显。世界上没有一个文化强国是靠内容审查崛起的,相反,那些最具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产品,往往诞生于创作自由得到充分尊重的环境。
重建健康的文化生态,需要我们在几个关键维度做出改变:法律层面,应当明确"正能量"的边界,防止其成为任意扩大解释的口袋条款;平台责任上,算法透明化与人工复核相结合,避免机器审核的一刀切;创作者方面,需要在自律与自由间寻找平衡,既不放弃社会责任,也不牺牲艺术 integrity。最重要的是,全社会需要形成一种共识:对"正能量"的追求不应以牺牲思想多样性为代价,正如对树木的保护不应以禁止刮风来实现。
当"我们无法提供此类内容"成为常态回应时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几部作品或几篇文章,而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活力和文化未来。历史告诉我们,任何试图通过压制异见来维持的统一都是脆弱的,只有经得起质疑和挑战的价值才是真正强大的。在"正能量"成为新神话的时代,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记住伏尔泰的那句名言:"我不同意你的观点,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。"这或许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"正能量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