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民大学法学:植根中国实践的法学教育与研究重镇
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于1950年,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,被誉为“中国法学教育的摇篮”和“法学家的殿堂”。学院以“立学为民、治学报国”为宗旨,构建了贯通本硕博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,其法学学科在教育部历轮评估中均位列全国第一(A+),并入选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。
作为中国法学研究的学术高地,人大法学院开创了多个学科领域的奠基性研究。早在20世纪50年代,高铭暄教授领衔编纂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学教材,奠定了中国刑法学理论框架;佟柔教授提出的“商品经济与民法关系”理论,为《民法通则》的制定提供了关键支撑。学院现有43个研究中心,涵盖宪法与行政法、民商法、刑事法、知识产权等前沿领域,深度参与《民法典》《刑法修正案》等300余部法律法规的起草修订,年均承担国家级课题50余项。
在师资建设方面,学院汇聚了王利明、韩大元等9名“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”,以及多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。独创的“双师同堂”教学模式(学者与实务专家联合授课)和“法律诊所”实践平台,培养了超过2万名毕业生,其中200余人担任省部级以上领导职务,最高法院院长周强、最高检常务副检察长童建明等均为杰出校友。
立足新时代,人大法学院正以“新文科”建设为契机,推进数字法学、涉外法治等交叉学科发展,其发起的“一带一路”法治合作项目已与哈佛、牛津等50余所顶尖法学院建立合作网络,持续引领中国法学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。